本文照片是2013年3~5,11月數次健行拍攝的,文字則是2014年6月8日禾.方的奶奶於林口長庚住院進行肺腫瘤第三線化療陪病時補記錄。
2013年中視MIT台灣誌播出一系列中央山脈大縱走的紀錄內容,挑動我走向山林的渴望。開始邁入人生下半場,家庭、工作都要顧,很難進行拋家棄子的休閒活動,親子登山,似乎是不錯的選項。要執行親子登山,我的策略第一步是先讓孩子們習慣走路。每週六、日若無特別活動,我們都會開車回禾.方的奶奶家一起吃晚飯。若幾個紅綠燈都講好不阻擋,一首流行歌沒聽完,就開到了。路程不算太長,於是興起帶禾方走路回奶奶家的念頭。走在馬路上沒什麼風景,與車同行不安全、不健康、不悠閒。所以規畫健行路徑就改走水路,倒不是行船游水,而是利用近年石門大圳流域新修的防汛道路與景觀步道。
到了石門大圳,這是改建過的渠道,之前堤岸是斜的,現在則改為垂直的。兩岸的腹地因此增加,可以用來修建防汛維護步道供民眾遊憩,不過水圳由斜岸變成垂直立岸,視覺上令人畏懼。
圖片來源:客庄文化數位典藏 > 文化景觀 > 石門大圳 |
往大圳上游走,會經過一口大埤(陂)塘,隨著水圳一同改建堤岸,也新俢了一個環塘道,可進行360度的巡禮。數次行經皆觀察到幾隻水鴨類的水鳥在波光粼巡的埤心載浮載沉,四週為水泥堤岸,幾無掩蔽之處,北面又無屏障,東北季風吹拂強勁,不知水鴨們是路過、暫留,還是定居於此。
離開石門大圳,回奶奶家的路必須走一段馬路,這是此行的第二個威脅:窄小的行人路肩。我們靠左走,以便能看到來車;孩子在前我殿後,以免我的身軀阻擋了來車看到他們的視線;還要時刻提醒沒有危機感的孩子們走在白線外側,儘可能與呼嘯而過的車子保持最大的距離;冬季天黑的快,準備一支閃燈功能的手電筒,警示來車我們的存在。
小朋友的口腹之欲得到滿足,剩下1/3的路程,就進入了石門大圳.社子支渠.流蘇步道了,這裡人車分離,小朋友想要追、趕、跑、跳、碰,就隨他們去了。
健行路線約3公里多的路程,大約花1個多小時走完。小朋友回到奶奶家,未顯疲態,馬上又能跟軒軒表哥玩在一起,等媽咪隨後開車扺達,奶奶家就開飯囉。
健行路線約3公里多的路程,大約花1個多小時走完。小朋友回到奶奶家,未顯疲態,馬上又能跟軒軒表哥玩在一起,等媽咪隨後開車扺達,奶奶家就開飯囉。
※2014年5月25日的奶奶家健行,小朋友在土地公不期而遇,認出在流蘇步道終點散步往回走的奶奶和姑姑側身背影,高興得奔跑過去喊著「奶奶!奶奶!」,直到奶奶停下腳步回頭,孫子倆一把抱住奶奶,再一起坐在洗石子椅子上享受點心與黑松沙士,這是我記憶中,他們祖孫間最自然親膩的畫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